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協會信箱:tfsa201021@gmail.com 會址:宜蘭縣五結鄉中里路18號

適當的足部照顧在糖尿病者是重要的,因為他們較易有足部的問題。
例如: 
他們腳的感覺喪失。 
他們腳的外形改變。 
腳的潰爛和傷口不易癒合。

每一天足部的照顧可以避免嚴重問題產生,根據國際糖尿病的健康報告,根據下面的步驟每一天去做會避免糖尿病的狀況變嚴重: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殊之足部輔具如糖尿病鞋及特製鞋墊,在保護糖尿病足上,就顯的非常重要,除了能有效分散壓力、減少壓瘡,並能在糖尿病鞋保護下,避免足部因碰撞或外傷而產生傷口。

糖尿病鞋也應該具有以下好處:

  1. 鞋前楦頭必須加寬且加高 (在腳趾的空間)。
  2. 前楦頭之鋼保,必須加硬防止碰撞,形成保護。
  3. 鞋內盡量減少縫線及材料接縫處、避免造成壓迫。
  4. 鞋內材質宜為真皮或軟質布料。
  5. 鞋跟部之硬度需加強,增加足跟之穩定性與保護性。
  6. 選擇可移動式的糖尿病專用減壓鞋墊。
  7. 具有前楦翹板Rocker設計的鞋,去降低足部的壓力、改善疼痛,特別在前掌腳底(Ball-of-the-foot)。
  8. 足跟的固定上給予支持和穩定。

假如你是一為糖尿病者,你應該特別去注意你腳的問題,這對糖尿病者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有神經病變的問題,避免受傷和維持腳的健康。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部的疾病常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其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糖尿病足部潰爛在糖尿病足常是由長期的壓力或是鞋子對突出關節的刺激,特別是腳底的部分。在平常時,很可能只是一個未注意的物體在鞋內所造成的足部傷口,傷口也許無法癒合,而造成長期潰爛。潰爛是指傷口無法正常的癒合,通常傷口的癒合需要好的局部性血液供給,以帶來足夠的氧氣去促成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使傷口癒合。不幸的是,糖尿病同時破壞其血液循環系統就如同神經系統一般,其增加血管硬化造成局部性血液的流動減少,通常糖尿病患也需要脈管上的評估與測試。對傷口上的足部照料,將著重於減低其潰爛與患部附近的壓力。

足部問題的預防和血糖的控制是需要的,因為糖尿病者有高危險性的足部問題,鞋子的穿著和足部輔具、特殊鞋墊是幫助糖尿病足部重要的照顧及避免面臨被截肢的命運,足部輔具設計有加工多孔性的海綿橡膠(Plastazote”foam”),可以提供糖尿病腳所造成感覺異常的保護,減壓材料Plastazote是一種物理性發泡的設計,可以去適應壓力,它可以在足部上去依規格去訂作,減壓材料Plastazote提供糖尿病腳的舒適性和保護作用,良好的鞋子構造和減壓支持鞋墊也成為最常建議糖尿病患者使用的。

壓力會使癒合中的細胞分離,並壓迫傷口附近的血液供給程度。為了治療上的目的,潰爛傷口以其受傷的深淺度及發炎狀況區分為不同的等級。依瓦格納氏分區法(Wagner Classification) 區分為: 
0級:沒有開啟的傷口 
1級:表面上的傷口 
2級:厚度的傷口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有1600萬的美國人有糖尿病,25%糖尿病的人有足部的問題,糖尿病的足部問題常伴隨有循環不良和神經病變(neuropathy),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感覺異常或感覺能力的喪失(痛、熱、冷),糖尿病有神經病變者,會因感覺上的異常而失去對感覺上的意識,會有感覺到刀割感、尖銳、水腫、壓酸,假如這些小受傷沒有處理,結果有可能導致潰爛或肢體的截肢,神經病變也可能引起變形,例如姆趾滑液囊炎(Bunions Hammertoes) and( Charcot feet) 糖尿病最重要的是預防和避免腳的受傷,由於神經病變的結果,所以需要每一天觀察腳的狀況,糖尿病患者須要做腳的照顧和預防,來減輕腳可能變為嚴重的危險性。

依據台大醫院院長戴東原教授於民國七十五年針對40歲以上的居民進行大規模的篩檢發現,糖尿病在國內之盛行率為6.23%;其中都市(台北市)為8.17%,鄉村為5.06%。近年來更有日益增加的趨勢。糖尿病相關之足部病變目前已成為下肢截肢最主要的原因( 約佔50%-75% ,遠超過因車禍等意外傷害造成的截肢)。糖尿病患者由於神經病變,使足部感覺功能變差,皮膚乾燥脆弱,容易因鞋具不良而產生傷口。由於血管病變,使血液循環變差,傷口不易癒合。由於免疫病變,使白血球功能變差,人體對細菌入侵的抵抗能力減弱。由於以上三大病變的共同影響,造成了糖尿病足特有的臨床表現:早期在足部皮膚產生「潰瘍」傷口;細菌侵入傷口後,造成組織壞死,形成所謂「壞疽」;一旦壞疽形成,細菌極可能會經由血液跑至全身組織,造成所謂敗血症,威脅患者的生命。

 

循環不良

糖尿病導致週邊血管疾病,是因我們血液循環變差、動脈血管狹窄、導致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環降低,不良的血液循環會促使足部問題產生,而降低氧氣量和其他組織與皮膚供應上的營養減少,使受傷的癒合變慢,不良的循環導致足部腫脹和變乾,預防足部併發症是一重要關鍵,因為不良的血液循環會影響復原的進行,而引起潰瘍感染和其他腳嚴重的問題。

糖尿病足部潰爛在糖尿病足常是由長期的壓力或是鞋子對突出關節的刺激,特別是腳底的部分。在平常時,很可能只是一個未注意的物體在鞋內所造成的足部傷口,傷口也許無法癒合,而造成長期潰爛。潰爛是指傷口無法正常的癒合,通常傷口的癒合需要好的局部性血液供給,以帶來足夠的氧氣去促成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使傷口癒合。不幸的是,糖尿病同時破壞其血液循環系統就如同神經系統一般,其增加血管硬化造成局部性血液的流動減少,通常糖尿病患也需要脈管上的評估與測試。對傷口上的足部照料,將著重於減低其潰爛與患部附近的壓力。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它會引起血管與神經的問題,它也會改變免疫系統,因此當輕微的感染,也很容易造成其他皮膚或組織快速的壞死(necrosis),造成截肢。糖尿病它是一種身體缺乏胰島素或因身體胰島素至分泌異常,不足我們每天活動功能中胰島素執行不足所致,胰島素是一種經由胰臟製作出來的物質,它可以將我們所吃的食物代謝產生能量。

糖尿病受患於約1600萬的美國人,並且被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第一型和第二型:

第一型通常伴隨在青少年,這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型是一般常見的,被稱為成成年型,它的特色是血糖會增加,通常這些人有過高的體重或沒有適當的照顧他們的飲食。

在台灣約有六十萬人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至少有一半的人需要足部的照顧,並可從鞋子上的改良與足部輔具(orthoses)得到助益。對糖尿病足的照料是對足部照顧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改善,也是在整個完善的糖尿病患治療上重要的一環。

很多併發症伴隨有糖尿病,糖尿病的人會破壞我們血管,有些身體的其他地方會受影響,例如眼睛、腎、小腿、足部,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會特別去照顧他們的足部。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歲左右的小朋友正是活動力旺盛的時候,並且也正探索著世界的各種新奇,常常看他們在地上專心玩玩具的時候,就覺得特別療癒。但是,等等!你有注意到小朋友是否會常常維持像這樣的W型坐姿嗎?
孩子在坐著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像是跪姿,但是屁股直接坐在地板上,小腿都在兩邊外側,看去就像一個英文字母「W」。在發育的過程中,骨骼都尚未定型,若長期習慣用這樣的坐姿,很容易引發3大問題:

影響肌肉、韌帶發育不平衡
W型的坐姿會使大腿韌帶內側緊縮,大腿外側肌力不足,因此站著的時候因為大腿內側的肌肉拉的比較緊,加上小腿在坐姿的時候是往外撇的,所以腿部會成X型腿型態。X型腿在醫學上的名稱叫做「膝蓋外翻」(Genu valgum),看起來膝蓋合併的情況下,腳跟卻是分開的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腳底痛最常見的就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因為足底筋膜過度的牽拉所致發炎,足底筋膜是一群廣大纖維狀的組織,它沿著我們足部底部的表面從足跟到中足進入前足,當過度牽拉會造成足跟痛heel pain、腳弓痛arch pain、跟骨骨刺heel spur,有一些因素會形成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itis的問題,特別是早上下床第一步的腳痛,包括:足弓的問題(扁平足和低足弓)、突然體重的增加、跑步、阿基里肌腱及足底筋膜太緊都會造成。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姿勢改變 :
1、頸椎過度伸直、重心往前姿態前傾、胸椎過度彎曲(駝背)。
2、腰椎過度伸直(骨盆前傾) 、O型腿、40~50%足弓塌陷。

因著年齡越來越大,雙足內轉重力往內、膝關節跟著往內旋轉,骨盆伴隨往前下傾、腰椎過度前凸、胸椎過度後凸,造成姿態上呈屁股翹、肚子凸、駝背、頸往前伸、頭部過度朝前,身體重心線往前移,如上圖之姿勢改變,此形變也容易使骨盆翻轉高低,形成假性長短腳、內八步態及脊椎側彎,除了骨骼形態姿勢上的偏差,也易在平時肌肉緊繃酸痛,產生疲累感及無法久站久走、腰酸背痛等不舒適感,所謂身體結構異常及許多久治不癒的酸痛病症往往皆因足引起,所以不得不重視,我們除了穿著舒適的鞋子,也可將雙足內轉的情形利用足弓墊去支撐,維持良好姿態。

老人鞋具選擇 :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幼兒的足部發育過程中,足部充滿著脂肪組織,內側足弓會在二至三歲時因脂肪組織減少大致長成,如果站立時內側足底仍是扁平,表示其舟狀骨仍在下未發展往上翻移位,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踏地時內側足弓消失,那就是所謂的『扁平足』,小朋友坐姿將腳翹起,看腳弓處是否凹陷,如無出現可能是屬於結構型(僵硬性)扁平足,須再由醫師或X光診斷確定,但一般較少見,大多數小朋友屬於坐時有足弓,站起來時足弓消失之功能型(柔軟性)扁平足,同時有些會合併呈現足外翻的現象,所謂足外翻是指小腿後側中線與足跟中線不在同一直線,其跟骨線內斜表示足部為外翻現象,但須再評估是否因前足外旋、足弓塌陷,而造成後足代償性外翻。

 

扁平足對人生的影響眾說紛紜,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使跑跳、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但如果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即讓兒童在走路時接觸地面之足跟不穩、歪斜,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面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韌帶受損,使在發育過程中,足部、膝關節、骨盆、脊椎都易偏離中線,造成關節甚至行走時的步態都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所需的常態,進而產生問題,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但有些在幼兒時期,即會產生腳酸、走不久、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腳掌內收,在一般新生兒及嬰幼兒常見,其原因為胎兒前足在母體子宮內壓迫產生,所謂姿勢性壓胎的表徵,是於前掌出現內收和內旋而後足為正常之現象,若前掌出現內收和內旋而後足出現外翻,我們則稱為旋轉足(skewfoot)。

單純的前腳掌內收,會於出生6~12週後開始自行復原,不需治療,但在出生2~3個月後,有大約15%的幼兒足部較僵硬,無法自發性改善且內收角度變得更大,此時須以牽拉運動治療並觀察3~4個月,若都無改善就需要積極處理。柔軟性或輕微的前足內收,可藉外翻楦之矯正鞋搭配具有前足外側契狀墊之特製鞋墊來幫助,但嚴重或僵硬型,前足內收就需以連續性的石膏固定,最好每1~2週重新固定調整角度,須重覆3~4次後再配合穿著外翻楦之矯正鞋3個月,另外也可選擇普遍被使用低溫成形之惠頓氏足部支架,這較打石膏方便、透氣、舒適,並且可於洗澡時脫下清潔,每天穿戴約4~6週後,再改為夜晚穿戴約需3個月,前足內收就能被改善。

資料來源: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