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是不自主的肌肉收縮,會持續幾秒到幾分鐘,通常伴隨強烈疼痛。抽筋常見原因包括肌肉疲勞、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血液循環不良及神經損傷,這也是為什麼長時間運動、睡覺睡到一半,或一個姿勢固定久了容易抽筋。

一般來說抽筋可以分為三類,而中高齡患者的抽筋也有可能是因為高血壓或動脈血管硬化造成。

抽筋的三種類型
【肌肉疲勞型】
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作劇烈運動後腳就抽筋,這是因為肌肉疲勞造成的痙攣現象。
→改善方法:
運動前要拉筋,運動後確實伸展肌肉。泡腳可以溫暖疲累的肌肉,達到放鬆,並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泡完腳後也可以多按摩。


【礦物質缺乏型】
運動消耗肝醣做為能量來源,當肝醣消耗過快,例如短跑衝刺,或是沒有獲得補充,例如跑馬拉松沒有適時補給熱量,導致肌肉缺乏能量,就容易造成抽筋;其次,運動時大量出汗,身體會流失水分及電解質,導致脫水及電解質失衡,也容易造成抽筋。
→改善方法:
運動中補充水分,若還是會抽筋,那就改喝礦物質豐富的運動飲料。
若體內缺鎂,也容易引起抽筋,可以多吃魚類、海藻、大豆製品。


【肌少型】
肌肉量減少,體溫容易偏低,使得血液循環不良,無法順利將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送到身體各處。
 →改善方法:
下半身肌肉占全身的70%。多鍛練下半身肌肉,如大腿肌群,可以維持將來健康不生病的腰和腳,如:深蹲或走路。
保暖很重要,冬天記得加穿襪子、蓋好棉被,夏天則要把直吹腳部的電扇、冷氣風向移開。 

有些疾病也容易造成抽筋
●骨折時附近的肌肉會強制收縮,一方面是痛覺興奮對肌肉造成刺激,一方面則是身體為了維持骨折位置的穩定,自然形成的保護機制。
●當身體支撐系統不夠穩,例如脊椎側彎或姿勢不良,也可能讓局部肌肉承受過多壓力導致疲勞,久了可能會抽筋。
●坐骨神經痛、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或其他各式神經損傷也會因為神經傳導異常,一直放出錯誤的神經訊號讓肌肉收縮,造成抽筋。
●洗腎(血液透析)時也容易抽筋,因為一般人身體的代謝是24小時慢慢調控,但洗腎患者要在4個小時裡平衡2~3天身體產生的廢物,在體內電解質劇烈變化的情況下,也容易抽筋。 
●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可能導致電解質代謝異常引發抽筋。 
●某些藥物的使用也會影響,例如利尿劑會導致身體缺水及電解質異常,戒斷酒精跟突然停用一些鎮靜安眠的藥物可能會使得原本安定的神經變興奮,降膽固醇的藥可能導致肌肉發炎等,都可能影響。 

如果你的抽筋經常反覆發作,即便多做伸展、多喝水少碰利尿飲料都沒用,或者連不容易抽筋的小肌肉像手臂、手指都會抽筋,那就要考慮可能是疾病或藥物導致的問題,應該就醫,或者詢問醫師是不是藥物影響所致,需要調整。 

資料來源:摘自早安健康-足部健康完全攻略、康健雜誌182期

arrow
arrow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