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部在站立時:
站立時脛骨(小腿)中線應與距骨中線及跟骨中線成為一直線
,與地面垂直,前腳掌5個掌趾關節則與地面水平,距骨下關節在沒有內翻或外翻的狀況下則不會歪斜凸出。

圖片來源:由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在國際足部醫學上的發展歷史,首先對於足部扁平等問題開始探討的理論基礎是在1845年由國外學者提出的”Weak”Foot,1920年也有提出”三點承重與足弓支撐”理論,讓醫療臨床工作者開始以磨製足弓墊,來支撐內側足弓來處理足部之一切問題,這也是足部輔具與矯正鞋墊最早的發展,直到1995年Mcpoil和Hunt提出”正常足”的定義與理論跟著1996年Mcpoils再提出動態足型理論,開啟了足部醫學與矯正鞋墊的發展里程與思考,而『正常足』理論的定義清楚指出『正常的足部結構』,乃為:站立時脛骨(小腿)中線應與距骨中線及跟骨中線成為一直線,並且都與地面成為垂直、前腳掌五個掌指關節應與地面水平、距骨下關節在一正常位置沒有內翻或外翻之歪斜凸出,以上說明足部各個關節之正確位置。


資料來源: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arrow
arrow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