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協會信箱:tfsa201021@gmail.com 會址:宜蘭縣五結鄉中里路18號

八大電視台 由潘懷宗、蔡逸帆主持 健康no.1節目,邀請台灣足鞋健康協會理事長 林維政,跟大家分享足部健康的重要性!

從電腦足壓檢測的判別、鞋子磨損的狀況、走路的姿態等,都可以看出雙腳健康的問題。

而針對不同的足部問題,設計不同的運動治療、鞋墊的均壓輔助、選鞋的健康概念,來幫助減緩足部所造成的不適。

 

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的腰酸背痛及假性的長短腳,通常因為姿勢不良、下背肌肉過緊及骨盆不當旋轉歪鞋所致,也有可能來自足部問題引起,所謂雙腳能撐地也能致百病,重視足部健康、重塑身體平衡,除了使用矯正鞋墊或輔具幫助外,骨盆運動的治療也相對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每日動一動,有助於改善因骨盆傾斜所造成的不適。

以下動作建議於地板鋪瑜珈墊操作,避免於柔軟的床上進行,避免受傷。
第一招

屈膝夾緊,雙手向兩邊平展,手掌往下勾,雙腳向左右擺動來回50次,擺動時,膝蓋盡可能碰地,才能確實伸展。

第二招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由Dr.Foot提供

什麼是長短腳?
它可能發生在下肢股骨、脛骨或股骨和脛骨同時處產生肢體不等長的情形,甚至伴隨行走上的問題。

很多長短腳的人都有0.5公分以上的不等長的情形,1.5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但超過0.5公分以上的長短就會讓骨盆有一些代償動作,然而有許多長短腳的人其實還能忍受,甚至不自覺,就如很多人有腰酸背痛也就認為腰痛不是病,而輕忽自己身體結構的歪斜與長短腳的問題。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由dr.foot提供
「痛風」不痛沒事,痛起來要人命!!
平時熱愛速食和海鮮,常和三五好友相約「嗑」火鍋、大魚大肉的生活,小心痛風找上你。
痛風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在過去被認為是「富貴病」,通常是生活比較優渥的達官貴人或有錢人,因為常大吃大喝而罹病。然而現在生活水準普遍提升,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態也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且第一次痛風發作的年齡已經下降10歲之多。原本痛風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體型肥胖者,但如今半數痛風患者為40歲以下,甚至有高中生就發病來求診,痛風儼然成為年輕世代的新健康危機。

要遠離「痛風」,要先了解成因!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筋是不自主的肌肉收縮,會持續幾秒到幾分鐘,通常伴隨強烈疼痛。抽筋常見原因包括肌肉疲勞、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血液循環不良及神經損傷,這也是為什麼長時間運動、睡覺睡到一半,或一個姿勢固定久了容易抽筋。

一般來說抽筋可以分為三類,而中高齡患者的抽筋也有可能是因為高血壓或動脈血管硬化造成。

抽筋的三種類型
【肌肉疲勞型】
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作劇烈運動後腳就抽筋,這是因為肌肉疲勞造成的痙攣現象。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的專利,已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350萬人膝關節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依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行動自如。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2,000~3,000次;女生動的次數更多,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關節炎是一種軟骨和身體的關節內襯發炎的疾病,其發炎可能是一個關節或多個關節,關節發炎是指在身體不同的疾病過程中的一種反應,當發炎時會產生紅腫、熱、痛,關節炎初期來說是以50歲以上的人易好發,腳痛引起關節炎的原因,是因為足部有33個關節,所以容易造成此疾病。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科技的進步,讓現代人的生活、飲食各方面,在短短十數年劇烈改變,連帶的讓足部健康變得更重要!
一般大眾約有八成有足疾困擾
或許你一時沒有感覺,事實上,他們正在發生...

 

缺乏運動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叫做香港腳?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接收了香港。沒多久,駐守在香港的英軍們,腳底突然長出小水泡,而且紅腫發癢,相當難受。英國的醫生沒看過這種病例,認為是在香港才有的流行病,因此稱之為香港腳。 其實香港腳的英文是「運動員的腳」,醫學上的專有名詞是「足癬」,皮癬菌這種黴菌是引起香港腳的兇手。 和香港一樣潮濕悶熱的台灣,約有35%的人飽受香港腳之苦。

 

香港腳的類型與治療方式 
◎厚皮型 
症狀:腳底的角質層組織異常增生,變得又乾又厚,沿著皮膚的皺紋而剝落。大部份患者沒有灼熱感及搔癢感。 
治療方式:先以水楊酸或軟化角質的藥物去角質,再搭配抗黴菌藥效果較好。 

◎趾間型 
症狀:通常在第四趾和小趾間出現紅斑、脫皮、發癢的徵兆。 
治療方式:使用抗黴菌外用藥物,連續塗抹1個月就可明顯改善。厚皮型是最難治療的類型,醫生通常會以口服抗黴菌藥或者延長外用藥的療程。 

◎水泡型 
症狀:以水泡為主,腳底或腳側會有從米粒到紅豆大小的水泡,當水泡形成時奇癢無比。
治療方式:和趾間型香港腳相同。

 

::::: 6招預防香港腳 ::::::
1、避免在公共場所使用公共拖鞋,如果去游泳池,最好自己攜帶拖鞋。 
2、腳部容易流汗的人,建議使用止汗劑及痱子粉,保持乾燥。 
3、襪子最好選擇穿容易吸汗的棉質襪。 
4、儘量選擇穿涼鞋,而且不要每天穿同一雙鞋。 
5、穿運動鞋,要選擇透氣的格子網布鞋面。 
6、皮鞋最好選真皮、透氣的。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跟痛是一般常見的情形,跟骨骨膜發炎或蜂窩脂肪組織退化變薄都會導致,足跟痛為腳跟正中位置且是瀰漫性疼痛,特別當我們身體承重時我們足跟會引起不舒服感或疼痛,足部吸震力也會降低。

【原因】

最常見的引起足跟疼痛原因不只單個受傷所引起的,例如跌倒、扭轉、重覆性的、過度足跟的承重,在臨床上可能出現壓痛點和腫脹。

有兩種不同足跟痛的原因,第一種是因為過度的使用-重覆的壓力造成,導致太多的衝擊力,在我們的足部而變成肌肉酸痛,這情形也稱為”足跟痛症候群”,可能鞋子足跟太低、久站、久走,引起足跟墊變薄,使足跟在活動時承重突然性增加。

足底筋膜炎是非常見的足跟痛的一種診斷,這通常是足部生物力學上biomechanical的問題所致,例如:過度的內翻(扁平足),足底筋膜是指一群廣大纖維狀的組織,它沿著我們足部底部的表面從足跟到中足進入前足,過度的內翻會引起足底筋膜發炎和過度的牽拉,導致足跟與足弓的疼痛,這個疼痛常在我們早上起來第一步踏在地上時,或休息一段時間後,這個疼痛會因一段時間過後而逐漸減輕。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雞眼就如同腳底板上粘了一顆小石頭,只要踩到地面就會痛得哇哇叫~

但是雞眼、繭、疣,卻是常常分不清楚,下表與圖片讓你快速了解其中的差別:

  雞眼
原因 皮膚常其受到壓迫或磨擦,造成局部角質增厚而引發 皮膚常其受到壓迫或磨擦,造成局部角質增厚而引發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外觀 看起來有點透明中心有凸起黃白色硬顆粒,表面摸起來較平滑,腳底紋路不會中斷。 摸起來粗糙、面積較大、邊界不明顯。 中心有黑點、表面有凸起,且常伴隨紅色血絲,腳底紋路會中斷。有時會因為病毒擴散,會一次長很多顆。
常見位置 腳底、趾背、趾間、腳後跟、腳姆趾、小趾外緣。 腳底、手部 腳底、趾背、趾間、腳後跟、腳姆趾、小趾外緣、手部、臉部。

繭很像骨痂一樣,因為死皮細胞堆積而成,在腳趾處形成厚厚的或變硬,它們包括像圓柱形一樣有一點,它們會壓到底下的神經引起疼痛,繭是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它會長在腳趾、腳尖、和外側處,因為持續的摩擦和穿鞋的壓力,會使繭發炎,有一些繭的形成被稱為軟組織繭。

【原因】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