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台灣足鞋健康協會 協會信箱:tfsa201021@gmail.com 會址:宜蘭縣五結鄉中里路18號

目前分類:成人常見足部問題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片由Dr.Foot提供

什麼是長短腳?
它可能發生在下肢股骨、脛骨或股骨和脛骨同時處產生肢體不等長的情形,甚至伴隨行走上的問題。

很多長短腳的人都有0.5公分以上的不等長的情形,1.5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但超過0.5公分以上的長短就會讓骨盆有一些代償動作,然而有許多長短腳的人其實還能忍受,甚至不自覺,就如很多人有腰酸背痛也就認為腰痛不是病,而輕忽自己身體結構的歪斜與長短腳的問題。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由dr.foot提供
「痛風」不痛沒事,痛起來要人命!!
平時熱愛速食和海鮮,常和三五好友相約「嗑」火鍋、大魚大肉的生活,小心痛風找上你。
痛風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在過去被認為是「富貴病」,通常是生活比較優渥的達官貴人或有錢人,因為常大吃大喝而罹病。然而現在生活水準普遍提升,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態也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且第一次痛風發作的年齡已經下降10歲之多。原本痛風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體型肥胖者,但如今半數痛風患者為40歲以下,甚至有高中生就發病來求診,痛風儼然成為年輕世代的新健康危機。

要遠離「痛風」,要先了解成因!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的專利,已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350萬人膝關節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依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行動自如。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2,000~3,000次;女生動的次數更多,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關節炎是一種軟骨和身體的關節內襯發炎的疾病,其發炎可能是一個關節或多個關節,關節發炎是指在身體不同的疾病過程中的一種反應,當發炎時會產生紅腫、熱、痛,關節炎初期來說是以50歲以上的人易好發,腳痛引起關節炎的原因,是因為足部有33個關節,所以容易造成此疾病。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跟痛是一般常見的情形,跟骨骨膜發炎或蜂窩脂肪組織退化變薄都會導致,足跟痛為腳跟正中位置且是瀰漫性疼痛,特別當我們身體承重時我們足跟會引起不舒服感或疼痛,足部吸震力也會降低。

【原因】

最常見的引起足跟疼痛原因不只單個受傷所引起的,例如跌倒、扭轉、重覆性的、過度足跟的承重,在臨床上可能出現壓痛點和腫脹。

有兩種不同足跟痛的原因,第一種是因為過度的使用-重覆的壓力造成,導致太多的衝擊力,在我們的足部而變成肌肉酸痛,這情形也稱為”足跟痛症候群”,可能鞋子足跟太低、久站、久走,引起足跟墊變薄,使足跟在活動時承重突然性增加。

足底筋膜炎是非常見的足跟痛的一種診斷,這通常是足部生物力學上biomechanical的問題所致,例如:過度的內翻(扁平足),足底筋膜是指一群廣大纖維狀的組織,它沿著我們足部底部的表面從足跟到中足進入前足,過度的內翻會引起足底筋膜發炎和過度的牽拉,導致足跟與足弓的疼痛,這個疼痛常在我們早上起來第一步踏在地上時,或休息一段時間後,這個疼痛會因一段時間過後而逐漸減輕。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雞眼就如同腳底板上粘了一顆小石頭,只要踩到地面就會痛得哇哇叫~

但是雞眼、繭、疣,卻是常常分不清楚,下表與圖片讓你快速了解其中的差別:

  雞眼
原因 皮膚常其受到壓迫或磨擦,造成局部角質增厚而引發 皮膚常其受到壓迫或磨擦,造成局部角質增厚而引發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外觀 看起來有點透明中心有凸起黃白色硬顆粒,表面摸起來較平滑,腳底紋路不會中斷。 摸起來粗糙、面積較大、邊界不明顯。 中心有黑點、表面有凸起,且常伴隨紅色血絲,腳底紋路會中斷。有時會因為病毒擴散,會一次長很多顆。
常見位置 腳底、趾背、趾間、腳後跟、腳姆趾、小趾外緣。 腳底、手部 腳底、趾背、趾間、腳後跟、腳姆趾、小趾外緣、手部、臉部。

繭很像骨痂一樣,因為死皮細胞堆積而成,在腳趾處形成厚厚的或變硬,它們包括像圓柱形一樣有一點,它們會壓到底下的神經引起疼痛,繭是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它會長在腳趾、腳尖、和外側處,因為持續的摩擦和穿鞋的壓力,會使繭發炎,有一些繭的形成被稱為軟組織繭。

【原因】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足底筋膜是腳底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後方附著在跟骨內側,前方附著在五個腳趾骨的根部。除了幫忙維持足弓的形狀之外,在走路或跑步時,這片筋膜組織被伸張,提供部分彈力,產生反作用力,增加走路的效率。由於經年累月的伸張吉後足跟撞擊地面,足底筋膜便可能會產生發炎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

【原因】

造成足底筋膜受到過度牽拉所引起之發炎或不舒服之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我們走路時或跑步時足部過度內翻。

2.高足弓。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tatarsalgia這個疼痛是在足部的蹠骨處也就是前掌腳底,通常在第2~4的蹠骨頭或第一個蹠骨頭(接近大姆趾處) ,特別好發於第二、三蹠骨頭及掌趾關節常合併厚繭。


【原因】


是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通常是一個或多個蹠骨頭疼痛和發炎,因長時間的壓力可能引發急性或反復性或慢性蹠骨痛,常見因素是女性不適當的穿鞋,可能穿窄鞋形成的腳趾壓力導致前足的不適,或常見於有慢跑或跳舞的年輕族群,好發於前足部,症狀為大拇指基部內側或底部疼痛;其他因素可能也包括鞋子的足跟太高掌趾關節過度蹠屈PF ,因第二趾過長、鎚狀趾、橫弓塌陷、腳趾過度背屈、常見於穿高跟鞋之女性及空凹腳、在活動時鞋子不當的衝擊力、年紀增長、脂肪墊變薄或退化而產生疼痛。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大姆趾向外歪斜往第2個腳趾緊靠,其姆指軸心中線已偏移歪斜超過10度以上,有些也會合併產生姆趾內旋之現象,可由觀察其姆趾趾甲面之往內旋轉即可得知。

姆趾滑液囊腫在醫學上一般人稱為姆趾外翻,有一些是遺傳性,但大部份是後天形成的,因為長時間的壓迫在足部,引起腳趾狹窄(narrow-toed),例如高跟鞋、巫婆尖頭鞋,鞋子的擠壓在大姆趾處,使壓力被拉向第二趾而變的疼痛、形成滑液囊(fluid-filled bursa)、前掌底起繭、橫弓塌陷,都是常見在前足的問題,姆趾滑液囊腫在足部附近的大姆趾關節處有一個突起腫脹bump,第一蹠趾關節退化變形,有時伴隨疼痛或姆趾關節內側滑囊增生紅腫發炎,這個突起是在我們大姆趾關節處的足部內側會有紅腫疼痛發炎之症狀,並會常出現大姆趾在下、第二趾相疊在上之足趾變形,原因是前足橫弓塌陷及姆趾滑液囊腫、姆趾外翻的問題,我們稱為叫疊趾(overlapping toes),有一些姆趾滑液囊腫的症狀,包括在大姆趾的表面出現發炎、腫脹、酸痛,這種不舒服的情形使病患走路不正確,另一種趾頭滑液囊腫為小趾內翻Tailor”s bunion,也稱為小趾滑液囊腫Bunionette,這個形成是在我們小趾的外側,它會有一個小的突起,是因為小趾向內移往大姆趾方向內移變形類似捲曲趾。

【原因】

姆趾滑液囊腫是女性一般常見的問題,它可能會因為變形而使足部的功能變得不正常或是造成關節炎,但是最常見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穿鞋引起,緊或狹窄的鞋子會壓縮我們的趾頭,尖頭鞋可能是導致姆趾滑液囊腫的原因,有一些姆趾滑液囊腫的女性他們正常的穿鞋,但鞋子太小也是不好,會擠壓腳趾引起第一個metatarsal掌骨的突起。

文章標籤

tf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